首页 >  大美航天城 >  瞰海南

“海南星”诞生记

信息提供日期:2022-03-02 11:45:0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月27日,一箭22星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卫星发射成功后,海南卫星星座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天梁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竖起大拇指。

2月27日,文昌航天发射场,沐浴阳光。

  11点06分,“海南卫星星座”首批4颗卫星——“海南一号”01星、02星,“文昌一号”01星、02星随着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尾翼的火焰喷射,一跃而上冲破苍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成功!”掌声响彻指挥控制大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南卫星星座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天梁抑制不住激动,历经四年多,他和团队潜心研制的卫星终于在海南本土成功发射。

  这份惊喜对于海南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圆梦。航天,从未像今天这样“接地气”——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这也标志着海南“北有文昌商业火箭发射,南有三亚卫星数据应用”的产业格局趋于成熟,探索出一条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展路径。

  梦的缘起

  海南需要有自己的卫星

  争取主动权

  从古至今我国就有飞天梦,中国人一直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漫漫征途中奋勇前行。但10多年前,在中国航天领域,海南还没有一席之地。

  契机是在2010年。中科院在三亚建设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起了第一部卫星天线;2013年,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三亚建立研究中心;2015年,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成立,三亚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的科研能力在全国排名前列;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至此,海南在航天领域崭露头角。

  其实,海南具备发展航天产业的天然优势,地处低纬度,可降低发射成本和飞行难度,这里还建有文昌航天发射场、三亚遥感地面站等基础设施,初步构成了“卫星上天在文昌,数据落地在三亚”的布局。

  “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自己的卫星。”杨天梁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始终追逐着“上天”的事情,“我们地面接收站接触的数据都来自别人的卫星,我们不能主动获取数据,这在解决海洋经济活动和海洋安全领域的信息保障等方面就失去了主动权。”

  说干就干!七年前,中科院空天海南研究院着手筹划“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经过反复研讨,逐渐形成由“海南一号”4颗光学卫星、“文昌一号”2颗光学卫星、“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和“三沙一号”2颗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海南卫星星座”的构想。

  2017年12月,海南卫星星座暨“海南一号”卫星项目在三亚正式启动。作为“海南卫星星座”的首发阵容,“海南一号”卫星研制项目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承载着光荣和梦想,属于海南自己的卫星开始孕育……

四年逐梦

“海南星”实现

海南造、海南发

  在海南商业航天产业这片广阔天地,担任项目总设计师的杨天梁,就像一位兢兢业业的保姆,悉心把控着卫星设计、研发、测试等每一个环节。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负责人,这位满脸书卷气的“科技才子”不仅在做“上天”的事情,还要俯身当“科技红娘”,为海南的科技平台创建牵线搭桥。

  “海南卫星星座”项目正式启动后,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牵头组织海南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宇航智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等科研单位和入园企业参与建设。“希望通过项目建设,让卫星产业链落地产业园。我们在沟通合作单位的时候,会向对方提出来园区注册公司的诉求。”“海南一号”卫星项目副总设计师、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副所长王雷讲述。

  就这样,一支由海南力量主导的卫星研发“铁军”,很快“磨”了出来。目前,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已引进和培育300余家企业,其中4家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基本覆盖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

  2020年10月,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成功完成星地对接试验,这意味着4颗卫星完成总装和集成测试,便能择机发射。但令“航天迷”们意外的是,在这之后迟迟没有看到“海南一号”卫星发射的消息。

  此前在“海南一号”卫星论证时期,项目研发团队就提出,要在尚未发射过商业卫星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目标很明确:通过“海南一号”探索一条在海南发射商用卫星的路子,打造完整的商业航天生态产业链。

  “海南星”要实现“海南发”,为何困难重重?原因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的是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国家级重大任务,从未有商业发射的先例。“海南一号”卫星要突围,需要摸索出商用卫星发射所需要的手续,还需要文昌航天发射场在高压任务下“挤”出时间来助力。

  “‘海南一号’发射过程面临的挑战,也是为海南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勇吃螃蟹’的过程。”研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充满信心。

  2021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指出,推动卫星遥感产业、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

  终于等来这一刻。2022年春节前夕,“海南卫星星座”项目传出捷报:“海南一号”卫星出征仪式在三亚举行,首期4颗卫星将在文昌择机发射。

  这份迟来的惊喜,让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今朝圆梦

商业航天探路

产业格局明朗

  出发文昌航天发射场那天,杨天梁心里“有一种言语无法表述的幸福感”。

  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托举着“海南一号”01星、02星,“文昌一号”01星、02星,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杨天梁在指挥控制大厅盯着屏幕,目送着它们上天。

  “非常高兴,非常兴奋,我们的‘海南一号’终于上天了。这是海南第一次实现商业发射,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现场宣布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杨天梁竖起了大拇指。

  向天上撒星星,需要瞄得准,更需要用得好。

  卫星发射入轨后,通过4颗卫星的组网观测,海南省每天可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保障海南在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环境、海洋航运、海上应急搜救和渔业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空间数据需求,有效服务于海洋保护、渔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

  早在1月28日的卫星出征仪式上,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已与各意向用户单位签订了卫星数据使用及应用推广意向协议,真正实现了“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的最初设想。

  漫漫太空路,悠悠海南梦。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在出征仪式上表示,海南卫星如果能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海南已具备卫星设计和研制能力,可在全省打造一个集卫星设计、组装、发射、接收、处理、应用于一体的完整的商业航天生态产业链,助力自贸港建设。

  今朝圆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海南将有越来越多的“星星”腾飞上天,助力“中国星座”完美绽放。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

主办: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

运行维护: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文昌国际航天城LOGO由深圳市网银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设计

琼ICP备2020003525号